2008年,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审议的《中华公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草案)》增加了严惩不合法走漏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条款,个人信息维护写入刑法是我国法治的一大前进。但是,“人肉查找”并没有被清晰制止,仍在必定程度上游走于法令“灰色地带”。
2015年11月开端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对网络相关违法行为进行了清晰。据此,侵略公民个人信息罪条款适用于“人肉查找”等网络暴力行为,“人肉查找”违法最高可判刑七年。这极大地震撼了侵略个人信息违法违法行为。
在此之前,最高公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运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子适用法令若干问题的规则,初次划定个人信息维护的规模,清晰了统辖法院和诉讼程序,为当事人经过司法程序维权发明了便当条件——个人信息维护在民事和刑事层面的法治建造逐渐推进。
此外,顾客权益维护法(修订)、民法总则、网络安全法、民法典人格权编都弥补了个人信息维护相关条款,在必定程度上回应了大众的关心。
维护公民个人信息,法治的笼子逐渐扎牢。2021年11月,《中华公民共和国个人信息维护法》开端施行,清晰制止任何安排或个人不合法搜集、运用、加工、传输别人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维护法的含义严峻,填补了数字社会重要的法令板块。
但是,在一段时间内,司法实践中作出网络暴力有罪判定的份额却较低,这与被害人在承认侵害人、搜集依据等方面存在困难有关,也与凌辱、诋毁刑事案子的公诉规范缺少细化指引、“门槛过高”有关。
为处理网络暴力相关诉讼中的现实问题,2013年9月,最高公民法院、最高公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处理运用信息网络施行诋毁等刑事案子适用法令若干问题的解说,清晰了运用信息网络施行诋毁、寻衅滋事等行为的科罪量刑规范。
2014年4月17日,秦志晖(网名“秦火火”)因诋毁罪、寻衅滋事罪,被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该案是2011年公安机关会集展开冲击网络有安排制作、传达流言等违法违法举动和“两高”司法解说出台后,榜首起依法揭露审理的典型案子。“秦火火”成为因“诋毁”被判刑的榜首人,广阔民众对此拍案叫好。此案也对网络暴力行为构成了强壮震撼。
“推进网络实名制”“加大法令力度”“规范网民网络行为”“强化互联网渠道职责”“将严峻网络暴力行为归入公诉案子规模”……近年来,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建言献计,呼吁加大管理网络暴力力度、完善相关法令结构、加强渠道监管。
适应大众呼声,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及有关部分相继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法令法规和部分规章,如在民法典人格权编、刑法修正案(十一)中清晰了运用信息网络施行侵权行为的法令职责;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管理规则》中规则,网络信息内容服务运用者和生产者、渠道不得展开网络暴力等违法活动。
网络渠道自治也在深化推进。2022年4月起,多家闻名互联网渠道发布公告称,将在用户个人材料页面及谈论区展现IP属地,助力管理网络乱象。